記者范逸華、劉伯奇/綜合報導
荷蘭4分之1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世代與海為鄰,也與海爭地,從15世紀就陸續使用1000座以上的風車,每天從內陸抽出相當東京市一整年的排水量,之後荷蘭政府更是不斷推出各種治水工程,讓人民免於水患之苦,如今荷蘭自豪已成「地表上最安全的三角洲」,在海平面上升威脅日增的今日,荷蘭甚至輸出抗水患的各種技術,每年有170億歐元進帳,把解決問題的「know-how」變成一項輸出的「產品」。如今身為低窪國的荷蘭,是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最前線,但荷蘭不斷構思創意的因應之道,並將這些想法化為知識財。
荷蘭素有風車之國美名,早在15世紀就用風車抽水,讓低地國能擺脫水患之苦,如今另一種風車開始幫這個面積和台灣差不多大的低窪小國,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只要走出市中心,不時能見到轉動中的風力發電機,全國2200座產生的電能可供240萬戶家庭使用,但巨大風扇影響鳥禽飛行也帶來噪音,一直是風力發電的致命傷。
建築師Friso van der Steen:「大風車通常一百米以上,3個或10個一排蓋在路上,當運轉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聲音,住在附近的人他們的經驗通常不太好就是因為噪音,所以有了這個新科技。」
荷蘭人就是愛發明,遠看像個巨大烤肉架,其實就是風力發電,荷蘭台夫特大學研發的無風扇風力發電模型,未來中間是鋼管架構的導電矩陣,利用抽水讓鋼管噴出水滴,再藉由風的吹動使帶正電的水分子像乒乓球一樣,在矩陣裡移動,因此產生環形電流。名為EWICON的技術,被視為全球風力發電的新革命,已有荷蘭建築師計畫把這進化版風車結合住宅,融入社區裡。
建築師Riekie Brokking:「我們知道城市正在成長,必須讓人們有地方居住,同時也要發展再生能源,這個計畫就是試著結合兩種挑戰的建築形式。」
設計草圖已經出爐,高174公尺,大風輪裡有飯店、有公寓,人居住在發電機裡聽來不可思議。
建築師Riekie Brokking:「上面是大廳,這部份是飯店,然後這部份是公寓。」
但在荷蘭,什麼奇想都有可能實現。建築師Riekie Brokking:「荷蘭是因為有著獨特的地理關係,30%荷蘭都在海平面下,我們一直尋找創新的方式面對氣候變遷,因為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威脅,如果你有一個點子,很多人覺得很瘋狂,但在荷蘭他們會說這可能會失敗,但我們可以做。」
生存逆境反而催化荷蘭,不斷發展新創技術,而且荷蘭人血液裡科技創新DNA,民間力量帶頭衝。這棟位在阿姆斯特丹的古蹟裡正培育荷蘭創意腦袋。
學生:「這個可以塞進去這邊,然後這是另外一邊可以放在這邊。這個課程有六個月,你會學所有的機器,包括裁切板,舉例來說,這週的作業就是用裁切板制作東西,所以這是我這週的作業。」
23歲的Bart對商品設計充滿興趣,儘管過去在學校沒學過,但利用空閒時間來這裡實做學習,這個名為Wagg Society非營利組織,草創期15%資金來自荷蘭政府,除此之外全靠規劃短期課程吸引年輕人來上課,這裡正孵化著未來的夢想。
實驗室主持人Frank Kresin:「這個實驗室是一個讓一般人可以用足夠的機械去發展任何他們想做的東西。」
實驗室裡提供數位製造工具,像3D列印機供年輕人免費預約使用,出借場地、器材讓不同領域人才在這裡腦力激盪。
學生:「這些土壤主要來自阿姆斯特丹,有些是比利時、德國非洲和美國,這裡有15個土壤樣本從世界各地來,我們試著在這些土壤中找尋抗生素。」
22歲還在唸生物系的Anna從泥土裡找抗生素,或許未來的救命新藥就從她手中誕生,因為已經有創客成功達陣。「這個感應器,我們可以集中收集二氧化氮的資料。」
有著複雜線路的小盒子能接收各種環境資訊,溼度、噪音分貝數、空氣中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濃度即時傳輸雲端,目前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已經買下100個資料感測器安裝在市區,打算用收集到的大數據進行城市管理,一旦成功,未來不論台北、北京,世界地圖上任何一個城市,都可能向Wagg Society的發明團隊購買感測技術,一旦Wagg Society獲利,又能將資金挹注在其他年輕人身上。
不過發明家搖籃並非一日造就,實驗室主持人Frank說荷蘭不斷創新,其實是在歷經歐債危機失業潮後有了深刻體悟。
實驗室主持人Frank Kresin:「我們的政府再也不能用以前的方式繼續支撐下去,所以我們自己召集公民取代它的位置開始自己做,像是我們需要好的教育,需要一個地方像這裡,人們可以實驗,試著找出對他們比較好的新替代模式。」
需求是發明之母,不論是面對氣候變遷還是經濟危機,荷蘭人沒認輸,始終在逆解中尋找解答。(整理:實習編輯辛軍霖)
離婚證人 、台北離婚證人 、新竹離婚證人 、彰化離婚證人 、高雄離婚見證人
遺囑見證人 、結婚證人
留言列表